金岳霖甚至还强调,所与是独立存在的外物。
这说法主要成于牟先生,一时间良知的自我坎陷一语成了当代新儒的最重要的话语。王、曾两位先生成了早期最重要的中心,即使到了八十年代,鹅湖开始有另一他处做为聚会之所,但王师的家一直是鹅湖聚会重要的地方。
用船山先生的话来说自然是天之明,而自觉则是人之明,自然是天之天,而自觉则是人之天。发展,不再只停留于古典的诠释,而应展开哲学的交谈,面对现代的生活话语,经由一活生生的存在觉知,重构一崭新的学术话语,参与于全人类文明的交谈与建构[10]。牟先生面对苦痛与危难的高狂俊逸(蔡仁厚先生对牟先生的称语)令人低回[11]。他们跨了世俗权力藩篱,不问国科会、不问杰出奖,更不问谁是中研院人文组的院士。有这样的生长,才能有适当的政治[25]。
的确,我成了两面都不是的边缘之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命与性虽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实体并无二致。
在此基础上,孔子弟子开启了人性善恶问题的辩论。扬雄明确认为,无论圣凡,均有阴阳两面,这即是说上智不断阴气,下愚不断阳气,故人性兼具善恶的两端。故世子作《养书》一篇。在性概念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诸子(特别是儒家)随即对于人性或人之性的概念及其善恶问题产生了强烈兴趣。
传世先秦古籍在人性、物性意义上使用的性字绝大多数从心从生,笔者推测,这个字形的拟定,大概是西汉晚期刘向、刘歆父子校雠古书时统一文字的结果。而随着对应于西语sex、sexual desire的日译外来词性性欲等词的传入,并在汉语中得到普遍使用,传统性概念遂顿失其圣神性的一面,并进一步增加此一词汇与古典语义的疏离感和隔膜感。
或认为儒家性情论发源于汉代的阴阳情性仁贪之说。《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内在路径是通过心思本身的发动而完成从心到身的转化,生成合乎目的的内发性主体。换言之,在春秋战国之交,人性有善有恶论是人性善恶问题辩论的主流。
第二个阶段是正式形成期,时间在春秋后期。同时,也说明了傅斯年的有关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五、人性修养论 (一)孔子、世硕和子思子等的人性修养论 修养论,或称修身论。张文则探讨了性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等问题,认为性起源于生命德三个概念,并经历了姓氏族的演进9。
傅斯年虽然暗中肯定了从心从生的性字来源于生字,但是从本文的问题意识来看,他的眼光是狭隘的,其结论是错误的。由于阴阳五行思维方式的作用,汉代的人性论演变为二元论,以性阳情阴、阳善阴恶和性善情恶为其基本框架。
集中起来看,本篇竹书的人性修养论集中在心上。一方面,四端之心是天之所授我者,另一方面四端之心的呈现即证明了人皆有此善性,孟子由此主张人性善。
而战国两汉诸子和宋明诸子关于性概念内涵的争论,其实都是围绕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而展开的。也可以说,性概念的成熟体现在性概念的分化上。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从字义看,竹书的情是情实、情信义。另一方面,在天生百物的过程中,古人认为天命经过转化而下落在人物之中,人物则禀受在其自身中,而成为其所生的大本大原或根据。2. 张立文:《绪论》,载岑贤安等著:《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2页。其中,单纯从词义本身来看,本性本质性命似乎是很接近性的古典含义的,但其实,对于未经古典训练的人来说这些词义是被给予的,它们缺乏相应的历史深度。
而通过这一转化及性概念的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即发生了重大转向,从追求外在超越转为追求内在超越。而从性到生是一个生成或生现的过程,是一个从潜在变为现实的过程。
方文分析和归纳了先秦秦汉时期的性字义,认为有七种基本含义,它们是生、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原初特性、生长特性和特性属性。而且,荀子认为,化性的力量是外在于人性的,而不是来自于人性本身。
这些说法当然没有错,但后两项是就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思想家所持人性概念来说的,因此它们未必是对于此一概念的一般性概括。最后,性字及其概念的构造和生成,既依赖于天命论,又依赖于宇宙生成论,换言之,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是性概念产生的思想背景。
心性论是一个产生得很早的相关论域。注释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83—255页(《论语·颜渊》)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这些命字的含义是性字所不能包含的,而因此性命论即不能简化为性论。孟子大概是第一个在严人禽之辨的基础进而主张人性善的思想家。
而这个基本脉络无疑是一个纵贯的思想体系,四者为因果关系。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杰出代表。
关于命性的关系,郭店简《性自命出》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孟子进一步辨明此义,认为人性不同于禽兽之性,故曰人性善。
《论衡·本性》篇曰: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傅斯年虽然暗中肯定了从心从生的性字来源于生字,但是从本文的问题意识来看,他的眼光是狭隘的,其结论是错误的。
而且,性命对言,命义的重点在于与性相区别的含义。笔者同意此篇竹书有所谓性情论的论域,但是性情论并不适合做这篇竹书的篇题。此外,孟子的修养论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工夫,如存养夜气、知言养气和寡欲等。10.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48—449页。
从此,中国思想的主题从天命论转进为性命论。又《成之闻之》篇可能即为孔子本人著作22,这样孔子生前言性的事实就变得更为清晰了。
20. 李学勤主编:《字源·心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25页。孟子所说的知天,即孔子所说的知天命(《论语·为政》)。
由于此篇竹书以性命论、心性论、性情论为理论基础,所以从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所有修身理论都看作所谓人性修养论。而且,将性看作由天而降之命的转化,并由此将宇宙生成论接上天命论的传统,在笔者看来,这可能是由孔子作出的思想大创造。